更新时间:2022-10-27 17:15:50

《两小儿辩日》

朝代:先秦

作者: 列御寇

全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拼音:

kǒng zǐ dōng yóu, jiàn liǎng xiǎo ér biàn dòu, wèn qí gù. biàn dòu yī zuò: biàn rì yī ér yuē: wǒ yǐ rì shǐ chū shí qù rén jìn, ér rì zhōng shí yuǎn yě. yī ér yǐ rì chū chū yuǎn, ér rì zhōng shí jìn yě. yī ér yuē: rì chū chū dà rú chē gài, jí rì zhōng zé rú pán yú, cǐ bù wéi yuǎn zhě xiǎo ér jìn zhě dà hū? yī ér yuē: rì chū chū cāng cāng liáng liáng, jí qí rì zhōng rú tàn tāng, cǐ bù wéi jìn zhě rè ér yuǎn zhě liáng hū? kǒng zǐ bù néng jué yě. liǎng xiǎo ér xiào yuē: shú wèi rǔ duō zhī hū?

《两小儿辩日》的注译文
  • 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两小儿辩日》的注释
  •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两小儿辩日》的评析
  •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太阳是在中午离人们近些呢?还是早晨和晚上离人们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少。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时候,人们观测太阳的距离为什么会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断地自转。如若地球除了自转没有其他运动,而且自转轴与太阳和地球间的直线垂直,则对于在赤道上的人来说中午太阳总比早晚近,也就是说近的距离相当于地球的半径6 400公里。(二)地球的纬度的不同,观测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纬度愈大即离赤道愈远,太阳在中午和早晚的距离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转,也绕太阳公转,自转轴和公转轴成235°角。自转轴的方向变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阳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内不断变化。(四)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离逐日变化。(五)日出日落时间在一年中逐日变化着,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又随纬度而不同。(六)由于地球自转轴方向很慢的变化和行星引力对地球公转轨道所产生的影响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离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后每千年往后推移17天半。)考虑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适当的公式来计算中午和早晚太阳和观测者的距离差。必需的资料可由天文年历查到。计算结果如下:对于北纬40度如北京来说,目前每年从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远,二月初远1 000公里,三月初远4 000公里,四月初远达6 4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后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达16 0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别情况大不相同,从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远,其余七个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达17 000公里。……上面的计算于1954年所作。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时间内影响很小,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对今后一百年仍适用。由此可见,一切现象必须用科学来解释,才是正确的。

      (戴文赛《中午太阳是否比早晚离我们近》)

      4.早晨近而冷、中午远而热的原因何在?

      早晨较中午太阳看起来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阳,只有地平线上一角是天空,而其余部分是以树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衬,而在中午时,太阳在头顶上是以大得无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衬,所以看起来中午的太阳就比早晨的太阳显得小些。

      另外,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还有,中午较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较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大修订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教师〗根据“温故而知新”的古训,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学生〗背诵诗词,并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设计意图]

      构成文言文主体的汉字与现代文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教师〗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学习疑难的方法。

      〖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学生〗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教师〗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学生〗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教师〗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师生同步〗借助画面为竹简样式的媒体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

      “千里之行”是喻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始于足下”是指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教师〗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设计意图]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从而明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机动环节)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1.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学生〗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教师〗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学生〗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

      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 “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

      〖师生同步〗进行高效的思维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两小儿辩日》更多内容
  • ⒈你怎么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古诗大全工具简介

古诗大全网站主要内容为经典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古诗以其独有的抒情艺术表现手法营造了传统文化中的诗性的意境,传达出古代士人重心灵体验和含而不露的审美意趣。古诗词-传承国学经典文化。

古诗大全工具使用说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