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30 00:04:12

佛学大辞典
梵语

词:

梵语

解释:

(Sanskrit)古印度之标准语文。又称天竺语。即吠陀、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北传佛教圣典所用之语文。属印欧语族。Sanskrit乃源自sam!skr!ta(完成之意)。我国、日本依据此语言由梵天所造之传说,故称梵语或圣语。相对于一般民间所用之俗语,梵语又称雅语。广义而言,可分为吠陀梵语(VedicSanskrit)与古典梵语(ClassicalSanskrit)。前者为婆罗门教之圣典(吠陀)之语言;后者系于西元前四世纪左右,由文法学者波尔尼(梵Pa^n!ini)加以规格化而集其大成。

据推测,约西元前二千年顷,雅利安族由印度西北侵入,驱走当地土著,移住于印度五河地方(梵Pan~ja^b),编集以梨俱吠陀为始之四吠陀,不久亦陆续撰述解释吠陀祭词之梵书、发挥其深意之森林书与奥义书,乃至略诠梵书要义之‘本经’(梵Su^tra)等;此等圣典所用之语言,总称为古代梵语(AncientSanskrit)、吠陀梵语,即属于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五百年左右之圣典语文。相对于此者,印度二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耶那所用之语言,则属于古典梵语之一种,然因含有为数甚多之通俗语形,故又特称叙事诗梵语(EpicSanskrit)。

关于梵语之文法书,自古即有‘字汇’(梵Nighan!t!u),西元前五世纪之‘尼鹿多论’(梵Nirukta)即是‘字汇’之注释书。其后,波尔尼根据‘尼鹿多论’,另又参考诸种文法书,以‘本经’之语法撰声明记论,此即‘毗伽罗论’(梵Vya^karan!a),后经钵颠社罗(梵Patan~jali)等加以注释,使古印度文章语韵、文法得以确定;由是,其后吠陀梵语经由时代之演进,逐渐发展成定型之古典梵语,而渐脱离日常用语;惟其变化较少而久被传承。

又于十八种富兰那圣典(梵Pura^n!a)、美文体(梵ka^vya)之爱经(梵Ka^ma-s/a^stra),以及佛所行赞(梵Buddha-carita)、大事(梵Maha^vastu)、本生鬘(梵Ja^takama^la^)等佛教圣典皆用古典梵语书写。为区别于古代之梵语,乃将佛教经典所用之梵语特称为佛教梵语(BuddhistSanskrit);又因佛典所用之梵语并非纯梵语,而已混用为数甚多之俗语,呈现极为复杂之型态,故又称为佛教混淆梵语(BuddhistHybridSanskrit)。

八世纪顷,耆那教之典籍亦使用梵语。随着印度人南下,及向东南亚之扩张,其文字对于南印达罗毗荼语(梵Dra^vid!a)文学、东南亚诸国文学皆有钜大影响。十世纪左右,由于近代印度各种方言发达,以及回教徒之入侵,梵语乃逐渐失去其实际之势力,仅以古典语之地位存在而已。要之,此一语文具有复杂之文法体系,在现代印度知识阶级中仍然存在,多用于书写方面。

梵语字母(梵aks!ara)计四十七音,此外别加am!,ah!,ks!a三音,则成五十音。名词、代名词及形容词分为性、数、格三门。其中,性有男、

女、中性,数有单、双、复数,格有体、业、具、为、从、属、依、呼格;每一梵语随其性、数、格不同而有语尾变化。动词有自动、被动,时态有过去、现在、未来,亦各有语尾变化。我国研究梵语之书籍颇多,有翻梵语十卷(宝唱)、一切经音义(玄应、慧琳、希麟)、华严经音义(慧苑)、悉昙字记(智广)、梵语千字文(义净)、翻译名义集(法云)等。[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十八执魅者仪则品、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九、卷一七二、MaxMu|ller:AhistoryofAncientSanskritLiterature;RhysDavids:BuddhistIndia](参阅‘佛教梵语’2693)


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

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术语、典故、典籍、专著、名僧、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

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