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30 00:04:12

佛学大辞典
有法

词:

有法

解释:

(一)全称有体法。为‘无法’之对称。指存在或实有之法。唯识家认为现在十八界之法有体性,故称有体法;无为法亦含摄于有体法中。反之,过去、未来及龟毛免角等法无体性,故称为无体法(无法)。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大一二·四二二下):‘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二)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将宗(命题)之主词称有法,述词称法,即宗之主词含有述词之法义。如立‘声为无常’之宗,‘声’即为宗之有法,‘无常’为宗之法。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大四四·九八下):‘初所陈,唯具一义,能持自体,义不殊胜,不得法名;后之所陈,具足两义,能持复轨,义殊胜故,独得法名。前之所陈,能有后法,复名有法。’

又就宗之主词与述词在各种不同之相对关系而言,有各种语意相对之异称:(一)主词为整个命题之主体,故称为‘体’;述词则为能诠表、决定命题之意义者,故称为‘义’。(二)主词为一命题之语意尚未确立前所须界定、区别而有待界定、区别之基本语词,故称为‘所别’;述词则为具有界定、区别全句命题语意之功能者,故称为‘能别’。如‘声为无常’之命题,‘声’于全句命题中,尚未赋予界定或特殊属性之含义,而犹待界定、区别始具意义可言;一旦加上述词之‘无常’,则全句命题始具备语意上有所界定、区别之含义。(三)主词为一命题中所先陈述之概念,故称为‘前陈’;述词则为陈述于后之概念,故称‘后陈’。此前陈、后陈二名词于因明中最常用来表示一命题之主词、述词两项各别之概念。(四)主词为一命题中所议论之对象,有待述词为之显示其特性、说明其类别,而并非其前另有一名词待主词去界定,故称‘自性’;述词则必用来界定主词之特性或表现其类别,故称为‘差别’。又于因明中,亦常连用主词、述词两种以上之异称者,如言‘前陈自性’即是指主词,言‘后陈差别’即是指述词。[因明正理门论、因明入正理论]


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

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术语、典故、典籍、专著、名僧、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

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