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30 00:04:12

佛学大辞典
商羯罗

词:

商羯罗

解释:

(一)梵语s/am!kara。又作赏迦罗。意译骨锁。乃古代印度外道祭祀所供之骨锁。此外,亦指商羯罗天,即为骨锁天,乃大自在天之别名。据传,大自在天曾至人间化导,归天之后,信众顾恋,遂造立其苦行饥羸、骨节相连成锁(锁)之像,于祭祀时供奉之。[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参阅‘骨锁天’4353)

(二)梵名S/an%kara。又称商羯罗阿阇梨(梵S/an%kara^ca^rya)、商卡拉。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婆罗门教改革家。生于南印度之摩拉巴尔,生卒年约于七○○至七五○年间,或谓七八○至八二○年间。曾遍游印度,成立教团,进行传教活动。直接承袭吠陀之冥思方式与奥义书‘万物一体’之理论,又吸收大乘佛教思想及耆那教部分教义,而改革婆罗门教为印度教,对佛教、耆那教造成极大之冲击;更为印度思想界注入了新血,至今仍为印度思潮之主流。其所建立绝对一元论(或纯粹不二论)之体系,认为现实世界皆为幻相(梵ma^ya^)而非真实,唯有个人之精神(我),和宇宙之最高原则(梵),方为同一不二之真实存在。

商羯罗之主要论点为:(一)梵论,商羯罗以为‘梵’虽是真实而唯一者,但由于各人智慧不同,所体现之梵亦有上梵、下梵之分。(1)上梵,乃表现于‘上智’之梵,为一绝对而实存之精神,其特性为:无德、无形、无差别、无属性。(2)下梵,乃表现于无明‘下智’之梵,其特性为:有德、有意志、人格性,此时有无数的有情存在。(二)世界观,采取两种看法,即:(1)从真谛门看,世界乃幻化迷妄之产物,亦即心识动,生万物;心识不动,一切皆空。(2)从俗谛门看,世界之最初,唯有‘梵’存在,其时,梵虽具有无量之种子力,然仍未发展为‘名色’,此一冥然状态称为‘非变异’;持续一段时期后,梵以自身之意志,发挥其种子力,将非变异世界变成纷华之现实世界,称为‘已变异’。再经一段时期,梵又收回此‘已变异’状态而回复‘未变异’之世界,如是不断反覆交替,乃为商羯罗之‘下梵世界观’。(三)有情观,自上智立场观之,并无有情之存在,仅有一唯一常住之‘最上我’(梵Harama^tman);然自下智之立场观之,由于下梵所具有之‘人格性’,遂有下梵之世界出现,并因而产生无数有情,称为‘个人我’(梵jiva^tman)。此等有情由于无明之故,乃附上五风、十一根、肉体等性质,犹如水中之月,映现出千差万别之现象。(四)解脱观:(1)从第一义谛而言,上智者具有常住、光明之真我,故不须经由修行证悟,此乃真实之‘观脱’(即无身解脱,梵videhamukti),即可达于梵界。(2)从下梵之信仰而言,下智者则须修寂静、节制、离欲、祭祀、苦行等,并于身灭之后,由天道而入于梵界。著有梵经(梵Brahma-su^tra)注、薄伽梵歌(梵Bhagavad-gi^ta^)注、我之觉知(梵A^tma-bodha)、问答鬘(梵Upades/a-sa^hasri^)、五分法等。


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

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术语、典故、典籍、专著、名僧、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

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