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30 00:04:12

佛学大辞典
十六谛

词:

十六谛

解释:

指印度正理学派所立之十六种认识及推理论证方式。又作十六句义(梵s!od!as/apada^rtha^h!)。正理学派以考察十六谛乃到达解脱之要件。而龙树则于其广破经、广破论、回诤论中批判十六谛,并一一破之。十六谛者:(一)量(梵prama^n!a),乃获得真智之方法,有现量、比量、声量、譬喻量四种。(二)所量(梵prameya),乃指知识之对象,有:我、身、根、境、觉、意、作业、烦恼、彼有、果、苦、解脱十二种。(三)疑(梵sam!s/aya),指对所见事物之特性未明确之知,此乃推理论证之基因。(四)用(梵prayojana),指解疑之作用。(五)喻(梵dr!s!t!a^nta),指凡人、学者皆认可的推理论证之标准根据。(六)悉檀(梵siddha^nta),即宗义,乃立者之主张。(七)支分(梵svayava),乃论证之形式,即指五支作法。(八)思择(梵tarka),指为了知事物真相,根据其原因,而行深思推理。(九)决(梵nirn!aya),指义理之决定。(十)论义(梵va^da)。(十一)纷义(梵jalpa),指为坚守自说,用难难等不正之法。(十二)坏义(梵vitan!d!a^),指自无立论,而以不正之法难他人之立论。(十三)似因(梵hetv-a^bha^sa),指似是而非之因,即不正之因,有不定、相违、问题相似、所立相似、过时五种。(十四)难难(梵chala),乃指故意将敌者之语曲解,而非难之。(十五)诤论(梵ja^ti),敌者颠倒同法、异法,以非难立者之正确论证,此与古因明之十四过类相当。(十六)堕负(梵nigrahastha^na),指立者因误解、不解而致败北。[百论疏卷上之中、印度六派哲学、印度哲学史、中观佛教论考(山口益)]


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

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术语、典故、典籍、专著、名僧、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

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