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30 00:04:12

佛学大辞典
佛教梵语

词:

佛教梵语

解释:

指佛教经典所用之特殊梵语(Sanskrit)。其文法、语形、发音,与波尔尼等古典文法家们所规定、确立之古典梵语(ClassicalSanskrit)不同。因其意义用法及独特之语汇,未见于正统婆罗门系统之诸文献中,故近代学者特别称之为‘佛教梵语’(BuddhistSanskrit)。近代美国学者艾吉顿(FranklinEdgerton)则称之为‘佛教混淆梵语’(BuddhistHybridSanskrit)。

佛典所使用之印度语言可大别为三类:(一)见诸于马鸣(梵As/vaghos!a)之诗等作品之标准梵语,亦即古典梵语。(二)中期印度语(MiddleIndic),此为由吠陀梵语(VedicSanskrit)经俗语化、方言化而来,被统称作普拉克利塔语(梵Pra^kr!ta,Pra^krit),为今日印度语6对称。其中包含有巴利语(Pa^li)及其他语言。巴利语为现今仍存于南方佛教圣典中之重要语言。印度西部、中部原均使用Pra^kr!ta。Pra^krta原为西北印度之方言;盖释尊昔日说法,大多使用各地方之俗语,其弟子,乃至于后来之各部派亦均以其根据地之方言说法,并记载其文献和思想。(三)佛教梵语,为北方佛教文献所用之语言,系根据北印度方言,再参杂梵语、巴利语及其他方言而发展成之佛教教团之特殊宗教语言,而非一般之日常用语。

从以上次第倾向梵语化之特征观之,佛典在初期多使用俗语,其后随着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梵语化,及至后期,除特殊术语之外,已完全成为古典梵语。

艾吉顿将现存之佛教文献,依其梵语化之程度,将梵语著作分为如下三期:(一)第一期:为韵文、散文并行采用之著作时期,此一时期之作品保存有极浓厚的中期印度语之色彩。(二)第二期:(1)韵文部分,含有中期印度语之成分较多。(2)散文部分则多梵语化。(3)语汇中含有一般用语以及可视作佛教梵语者亦非常多。(三)第三期:韵文、散文基本上以古典梵语书写,然语汇中使用佛教梵语者甚多。


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

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术语、典故、典籍、专著、名僧、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

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