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30 00:04:12

佛学大辞典

词:

解释:

梵语artha,巴利语attha。音译阿他、阿陀。(一)意指:(一)意思,(二)道理,(三)意义、价值、利益等。其中,意义与义理相通。道理指正义(正确的传统道理)而言,反之则称为不正义、邪义、异义等。显示完全明了究极之道理,称为了义;反之则称为不了义(未了义)。了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所立义理之状态,称为义相,乃为义理与相状之意。义路一语,则指道理之程序、步骤。此外,于诸经论中,常用‘第一义谛’或‘第一义空’等语,而以真谛为第一义,俗谛为第二义。

然于华严宗,常以‘教’与‘义’相对而称,其语意异于普通所谓义理之义。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上载,小乘之教法,教、义俱不圆融;三乘之教法,义圆融而教不圆融;唯华严之别教一乘乃为教、义俱为圆融者。另据华严五教章卷一之说,若就根本法轮而言,华严一乘有教有义;就枝末法轮而言,三乘末教唯有教而无义;就摄末归本法轮而言,三车(羊车、鹿车、牛车,分别比喻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为方便之教,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乃为真实之教。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举出境界之义与道理之义两种,并谓于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等四种胜义谛中,前三种为‘依诠谈旨’,故属境界之义;第四之胜义胜义谛为‘废诠谈旨’,故属道理之义。[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二世间福经、大宝积经卷五十二、成唯识论卷九](参阅‘二谛’244)

(二)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称宗(命题)之前陈(主词)为‘体’,而称其后陈(述词)为‘义’。如‘声是无常’之命题中,‘无常’为义,‘声’为体。[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参阅‘体’6928)


佛学大辞典工具简介

佛学大词典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佛教各种专门名词、术语、典故、典籍、专著、名僧、史迹等等本书对每条辞目首先注明其词性。

佛学大辞典工具使用说明

返回
顶部